文学院举行“漫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线性与线腔)”学术讲座

来源:文学院    发布时间: 2018-03-23

名称:文学院举行“漫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线性与线腔)”学术讲座
时间:2018-03-14 15:30
地点:学府城9-104
主办单位:文学院
报告人:耀增
报告人简介:3月14日下午,文学院在草堂校区学府城9-104举行了由研究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陕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优秀民间文学家史耀增先生“关于漫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线性与线腔”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史耀增先生由浅入深,通过我们身边的事情,激发起我们对线戏与线腔的兴趣。首先史耀增先生介绍了线戏的起源,流动方向以及剧团剧目和流派。线腔戏又称线谱戏,是山西省...


3月14日下午,文学院在草堂校区学府城9-104举行了由研究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陕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优秀民间文学家史耀增先生“关于漫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线性与线腔”的学术讲座。

本次讲座史耀增先生由浅入深,通过我们身边的事情,激发起我们对线戏与线腔的兴趣。首先史耀增先生介绍了线戏的起源,流动方向以及剧团剧目和流派。线腔戏又称线谱戏,是山西省古老的传统戏曲曲种。线戏最早出现于汉、唐,并且有较大发展,繁盛于宋,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鲜艳夺目的小花。据考证,线腔的发源地为晋南芮城,曾流行于晋、秦、豫接壤的三角地带,远至苏杭等地。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受蒲剧、秦腔等剧种影响,线腔博采众长,风格高亢清新,婉转缠绵,极富抒情色彩,深受群众喜爱。线腔的剧目很多,主要代表性的有《青衣计》《钟鼓计》《怒沉百宝箱》等。线腔剧团成立之后较有成就的演员有张卜草、郭墨兰等。线腔音乐大约出现在明朝初期,是由“善书调”衍化而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受蒲剧与秦腔的影响较大。

之后史耀增先生又讲解了表演艺术以及音乐曲调。线腔其角色形象酷似唐俑和"来报子",有"郭秃"遗痕,因而它历史悠久。合阳线戏偶高80至90厘米,初期偶身扁平,无手足,以袖袍代之。提线一般5至7根; 七十年代后舞台更新,艺人在高空操作,"高线"出现。艺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提、拨、勾、挑、扭、抢、闪、摇八种技法,使偶人几乎可以做出各种生活与舞蹈动作,神态逼真。线腔的音乐曲调可分为“线腔”、乱弹两大类。不同行当有不同的演唱方法。伴奏乐器设文武场面。武场用两种鼓板,即干鼓与暴鼓。

最后,史耀增先生对于线戏线腔进入近代之后的生存状况与未来发展进行了介绍。解放后于1950年春,当地政府聘请艺人,调派干部,成立了群艺线腔剧团。1964年中央、省、地领导同志在视察晋南时,看了线腔剧团的演出后,提出了“保留唱腔,用人来演”的改革方案。随后成立了永乐线腔剧团,以演员代替木偶在前台表演。2014年11月11日,线腔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学院学术讲座——漫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线性与线腔)的成功举行。提升了同学们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对其历史,发源地以及发展过程,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有助于同学们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方针下,更好地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同学们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既在同学们心中埋下了继承与发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又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后继有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